人與自然的共生.地中美術館
「建築真正的價值,在於聯繫起在此聚集的人心,刻劃出感動。」-安藤忠雄
在直島的最後一天
終於要去揭開地中美術館的神秘面紗起名為地中 是因為美術館的確是被嵌入土地之中
這是設計者安藤忠雄為了不破壞瀨戶內海的自然美麗景觀而打造的建築
從高空所見到的美術館 由不同的圖形合併而成
其實單是這一幕海邊山上的幾何 已令我嘆爲觀止
(地中美術館俯視圖 - source from: Benesse Art Site Official Page)
地中美術館無疑是直島旅遊行程的重中之重
聽說在藝術祭的人潮高峰期
除了要「拎飛仔」等候於指定時間入場
館內的個別展覽也必須作出進場人數規限而往往導致大排長龍
從 Benesse House 乘坐接駁車來到地中美術館
下車的位置原來只是美術館的售票處 購票完成後
必須從這裡走上一段路才能抵達美術館的正門入口
途中會經過一個種植超過二百種植物的「地中の庭」
裡面有一個仿照莫內的睡蓮池所設計的荷花池
跟美術館內的睡蓮畫作互相呼應 這個設計的巧思
其實是希望旅客在進入室內看展品之前
能夠先好好感受藝術和大自然之間的牽繫
可惜一月份的景象比較荒蕪 我就只能夠拍一下路邊的花草
以前去美術館 因為時間不夠 又或者興趣不大
所以一定會有重點鎖定的目標
像我幾年前在梵蒂岡博物館旅遊時
光是排隊入場已經浪費不少時間和體力
入場後又因人滿為患 最後決定索性走捷徑直接到西斯汀禮拜堂
全為了要一睹 Michelangelo 筆下《最後的審判》的風采
看罷又急急腳要走人到別的景點
那麼緊湊的行程 莫說是博物館的建築
根本連想要好好欣賞博物館的其它展品的時間都沒有
地中美術館 正門到着!!! :D
近年改變了旅遊風格
比較喜歡慢慢走 喜歡少看一點 但仔細一點喜歡一天只做一兩件事 在直島漫遊也是如此
剛好在地中美術館要看的東西 貴精不貴多
於是又可以有更多時間去解讀建築物本身的結構
我覺得在地中之內 處處都是值得留意的細節
特別喜歡天花刻意留下的那些窄縫 讓自然光能夠滲進地底
地中美術館內禁止攝影 於是我在 google 的圖片庫
搜尋了很多美術館與「光」有關的相片回味
那些廊道的光影變化 至今仍然讓我非常著迷
(Source from: google search engine)
安藤忠雄除了擅長處理光線
亦很重視「人」以及其「行走」的這個動作
在館內設計了或長或窄的廊道和坡道
是認為訪客走在其中 其實也是一個 walk through life 的過程
然後 無論是三角庭院的石塊或正方天井的綠苗
都是一些與自然共生的元素
寫出來好像很抽象 但只要身在其中用心感受
相信你肯定也能夠得到一些領悟
(地中美術館內 - source from: Benesse Art Site Official Page)
地中美術館館內有三大永久展覽區 分別是
Claude Monet
- “Water Lilies” 1914-17
- "Water-Lilies, Cluster of Grass", 1914-17
- “Water Lilies, Reflections of Weeping Willows” 1916-19
- “Water-Lily Pond” 1917-19
- “Water-Lily Pond C.” 1915-1926
Walter De Maria
- Time/Timeless/No Time” 2004
James Turrell
- "Afrum, Pale Blue” 1968
- “Open Field” 2000
- “Open Sky” 2004
先提醒大家
館內有不少展覽區域都需要脫鞋才能進入
所以穿著容易脫掉的鞋子會比較方便
x xx xxx
我們首先去看莫內的睡蓮 這樣說可能有點誇張
但在有點幽暗 又不知道通道會引領你到怎麼樣的環境的情況下
突然看到這一片純白的莫內畫室 我著實覺得好感動
安藤忠雄為了讓訪客可以在一個最佳的環境下觀賞畫作
打造了一個莫內本人愛好的全白空間
除了採用自然光 地上鋪著的 是從意大利 Carrara Region 出產
超過七十萬顆體積為 20 x 20 x 20mm 的馬賽克大理石
連Michelangelo 的大衛像也是用上這個地區的 Carrara Marble
至於五幅睡蓮的畫框 則由來自希臘的另一種白色雲石製造而成
牆身用的水泥也講究 物料跟高松城的外牆相同
所以這個空間無論是地下、畫框或牆身的白 都是精心挑選又能互相輝映
其實光是這個畫室就已經要動用30名藝術家一起協作動工
日本人對美學的極致追求 往往能讓我佩服到五體投地
(Source from: Chichu handbook)
雖然我沒有去過法國的橘園美術館
但這樣的情境已為我帶來極大的視覺震撼
後來又因觀賞完畫作的 Kuma 先行離場
整個空間除了一名穿著白衣的工作人員很低調地躲在角落
就只剩我獨自一人站在場館的正中央 同時被五幅睡蓮包圍著
整個畫面都是白色的 潔淨的 而睡蓮彷彿是有生命的
如果當時我能夠看得見自己的表情
臉上應該是掛著難以形容的喜悅和慨嘆吧
努力地把這一個情境和感動好好記著
再跟工作人員道謝之後 便離開此地
x xx xxx
接著是 Walter De Maria 的 Time/Timeless/No Time
走進樓高24米的清水混凝土空間
擺放在正中央的 是一個直徑2.2米的黑色球體
房間頂部開了一個長方形的天窗
使青空的倒影直接投射在球體之上
室內四幅灰牆均置有3支為1組合的金箔木柱雕塑品
(Time/Timeless/No Time by Walter De Maria - source from: Benesse Art Site Official Page)
Walter De Maria 是裝置藝術派的佼佼者
這個空間的面積大小全按大師本人的指示去做
除了要求使用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去製造牆壁和階梯
連擺放黑球及金色木柱的角度也經過精密的計算和考量
因為開了天窗 隨著太陽方位的移動 室內的光影變化多端
讓眼前的每個瞬間幾乎都顯得獨一無二
站在這裡就像是身處於某個莊嚴和神聖的宮殿
似乎甚至能夠聽到時間默默流逝的聲音
(Source from: Chichu handbook)
x xx xxx
最後的 James Turrell 系列 也是讓我最感動的展覽
展品共有三件 想表達的 簡單來說就一個字
「光」
(Afrum, Pale Bule by James Turrell -
source from: The Culture Trip)
source from: The Culture Trip)
看完 James Turrell 嘗試把光形象化的 Afrum, Pale Blue
我們便前往 Open Field 的展覽區域
工作人員先著我們站在地面欣賞一片長方形的藍光
然後邀請我們拾階而上近距離觀賞
只是最讓人驚喜的 莫過於原來我們還可以走進長方形裡面 (!!!!!)
因為前一天才經歷過家計劃下「南寺」那個尋光的洗禮
所以會有一點似曾相識 兩者同樣都是一場奇妙及有驚喜的探索
但身處於 Open Field 就好像進入了一片沒有盡頭的藍色荒野
而轉身回頭時又能看到另一番景象 整個體驗神秘又迷幻
不過讓我覺得感動的 其實是再下一個名為 Open Sky 的作品
(Open Field by James Turrell - source from: Benesse Art Site Official Page)
跟前往莫內的睡蓮畫室一樣
我們在幽暗的廊道走向未知 Open Sky 為何物的展示區
而在踏入展示區之後 我倆馬上就被眼前的光景攝住
(Source from: Chichu handbook)
四方形的空間 四方型的大天窗
抬頭便是一片天 只有一天片 時而全藍 時而有雲
這裡根本是一個天空放映院
不 我其實甚至有來到了天堂的錯覺
這裡看似什麼也沒有 但靜靜地坐在場邊向上望
又覺得好像得到了什麼
這種被療癒的狀態和心情無法也不需要用言語表達
我想 只要心存感激能夠擁有這樣美好的體驗已便足夠
這個空間就算是雨天也會對外開放 無論是陰是晴
其實感受當下的氣氛才是在地中看藝術展覽的關鍵
所以這些風景即使帶不走 亦會一輩子存留在自己的心中
(又,Open Sky 每逢星期五和六也會舉辦夜間LED活動
如果日子夾得到似乎也值得去看看 詳情請自行參閱官方網頁的公布)
x xx xxx
除了藝術區域 小恩也極力推薦大家去光顧一下
地中美術館內的咖啡店 地中カフェ
說起地中カフェ 就讓我想起回到香港的某一天
我從背包的小袋中突然掏出一個小東西來
於是又被引領到在直
這小東西是地中カフ的方糖
包裝紙上印有各種各樣的花朵圖案
漂亮得讓人
在地中カフェ點餐的時候 店員問我要不要坐室外
我看了
後來才知道原來桌椅是在山坡之下有
但其實還可以拿個
然後如野餐般要提著放食物的籐籃出去
好喜歡
感受光陰的從容的用餐模式
偶爾還會聽到遠方的船那嗚一嗚一的鳴
後來才知道 當時他偷偷用手機拍下了我的背影
喝著熱湯的我 看著閃閃發光的瀨戶內海 似乎看得出了神
這樣的冬日午晝 就像是某小說的故事情節 而藍是
x xx xxx
從地中美術館徒步約十分鐘
就是充滿東方蟬意的 李禹煥美術館
可惜未能看懂當中有關「物派」的作品
卻留下了難忘的快樂時光 因為沒有什麼涵養的我們在這裡找到了很多笑點
在播放室觀看某片段時竟然還忍不住笑了出聲 真是太扯了啦
但你們看看嘛 像下面那個被掛在戶外的作品
不過在館外的柱之廣場所佇立著的那根六角水泥柱
看來真是非常的厲害 聽說要建造這麼高聳、筆直又幼細的水泥柱
是一項挑戰工藝極限的工程 不知道有沒有讀過建築的同學可以教我多一點呢?
最後我想以安藤忠雄在他的書中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來作結 -
我們都說這到底是不是李先生在落筆之時
突然因為打了一個噴嚏而做成的缺憾美 然後笑了好久...
(真的對不起李禹煥先生的苦心...)
看來真是非常的厲害 聽說要建造這麼高聳、筆直又幼細的水泥柱
是一項挑戰工藝極限的工程 不知道有沒有讀過建築的同學可以教我多一點呢?
地中美術館完全禁止攝影
沒想到前往李禹煥美術館正門的那條清水混凝土廊道則可以隨便拍照
無法不在有型的清水混凝土廊道CHOK一個 ~ 笑
最後我想以安藤忠雄在他的書中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來作結 -
「對於從事創作的人很重要的是,
能與多少感動相遇?
而且儘量在年輕善感的階段去經歷與累積。」
能與多少感動相遇?
而且儘量在年輕善感的階段去經歷與累積。」
唯美的一篇
回覆刪除那個從高空拍下的美術館好震撼
也可以想像能獨佔充滿空間感的房間的不可意議
好喜歡那顆方糖
還有妳看海的背影
我想,建在海邊的美術館,注定是美麗的:)
刪除這年夏天我也會再去瀨戶內海!哈哈哈
Super love that cement wall concept~COOL!
回覆刪除對呀,難怪安藤先生能成為舉世知名的建築家呢!
刪除哈,好美,妳又放毒了呀!
回覆刪除只能說彼此彼此啦~哈哈哈
刪除像鑲嵌在山坡裏,很特別,而且與四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回覆刪除不同時間來到,光影角度會有不同視覺效果^^
對,真是漂亮得難以置信
刪除而且完全改變了我對現代美術的感覺!
太美了!線條、光線、質感配合起來十分簡約,卻忍不住人一看再看~~
回覆刪除這個地方真是很inspiring而且又非常療癒
刪除而且是那麼的靠近大海和大自然
真是我人生去過最棒的美術館呢
每一棟建築物,每一件藝術品,每一份交替著的感染力和感動...都是創造者所希望人們能感受到的! 瀨戶內海和地中藝術館已融合在一起...
回覆刪除大自然中的藝術感如此強烈。從館內望上那天窗...深刻覺得神也是位creative artist!
I always like to visit museums during off-peak or odd hours... as quietness allows us to slowly communicate with each art work and understand the story behind each design work :-)
你說得對,因為我真的好怕人迫人
刪除人多擠擁根本就會把本來好看的都變得不好看了
所以能夠於淡季前來實在是太好了呢
我相信小敏也會喜歡這裡的:)